如何判定成品液態奶是好是壞?大家一般會看看蛋白質的含量,看看配料表是不是加了其他東西。這種方法靠譜不靠譜呢?不太靠譜。 除了常見的營養指標外(蛋白質、脂肪等等),國際奶業聯合會(IDF)將乳制品中的“糠氨酸”含量作為評價質量標準的重要依據。 糠氨酸到底是個什么鬼? 為什么很少聽到這個詞? 為什么糠氨酸的含量能夠評價乳制品的優劣? 今天,小牧就給大家扒一扒,揭揭秘。 糠氨酸到底是什么? 奶制品中的糠氨酸是乳蛋白在高溫條件下和乳糖反應產生的系列副產品之一。說人話就是,本來乳蛋白和乳糖都是安靜的美男子,突然,兩個家伙都變得火熱,湊在一起變成了好基友,就產生了糠氨酸等系列的物質。 按照國際標準,糠氨酸是評價牛奶蛋白熱傷害的指標,是評價牛奶中奶蛋白活性的指標。糠氨酸含量越高表征牛奶受熱傷害的程度越高,奶蛋白活性喪失的也就越多。 我國的國家標準也很早就認定,以糠氨酸的含量來表征乳制品中是否加入了“復原乳”。(所謂“復原乳”就是指在液態奶加工中,除了使用原奶之外,還加入了奶粉。) 糠氨酸=“禁忌”? 為什么糠氨酸依然不為人知呢?甚至是中國液態奶行業的“禁忌”話題?這個說起來就有點復雜了。 國家為了治理“復原乳”亂象,還消費者知情權,曾經三令五申的強調,使用“復原乳”必須做明確標識。 監管 問題來了,以前糠氨酸的檢測成本比較高,檢測手段也比較落后,國家職能部門不可能檢測企業生產的每批次的產品,因此監管就難以落地。 企業 很多企業,為了應付食藥局的原料監管,象征性的推出幾個標識“復原乳”的產品,可實際上奶粉的使用量和標識“復原乳”產品的銷量根本就對不上。道理很簡單:標識了“復原乳”,消費者怎么會買單? 怎樣看出加了奶粉? 因為糠氨酸本來就是牛奶中含有的成分,那我們憑什么說,某品牌添加了奶粉呢? 基于這兩個問題,“復原乳”問題依然是中國液態奶行業的一個大問題,亂象還是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理。很多企業彼此心照不宣,原奶便宜用原奶,奶粉便宜用奶粉,追求自身的商業利益。 解決 這個問題是不是真的無解呢?當然不是。中國奶業創新聯盟根據國際上的標準、規范,制定了“優質乳工程”的標準和程序。 以一個指標——糠氨酸的含量;一套程序——原奶、加工、檢驗、存儲,確保生產出優質的液態奶產品。 優質乳工程的標準: 優質巴氏奶糠氨酸含量不高于12mg/100克蛋白質; 優質滅菌乳糠氨酸含量不高于140mg/100克蛋白質。 這套辦法,嚴格而高效。死死盯住糠氨酸這個關鍵指標,杜絕了所有造假的可能性。 隨著“優質乳工程”的逐漸推廣,誰是李逵,誰是李鬼,慢慢的就一目了然了。小牧家的華山牧牛奶正在做“優質乳工程”的驗收工作哦,很快帶有“優質乳工程”認證標識的小牧家的產品就要面世了!為陜西人,做放心奶!